保险真的属于金融行业吗?揭秘保险行业的真实属性

百问百答 未命名 2024年05月05日 06:46:08 822 0

在近期的一次访问邮政储蓄银行时,我注意到了保险业与银行业的显著差异。

清晨,一群老年妇女已经在银行外排起了长队,她们似乎是来购买国债的。银行开门营业后,客户经理立刻开始向她们介绍各种金融产品。这些老年妇女仔细计算后,很快就表现出了购买的兴趣,尤其是在当天还有鸡蛋促销活动的额外诱惑下,整个场面显得十分和谐。

保险真的属于金融行业吗?揭秘保险行业的真实属性

在城市的大街上,我发现产险公司的门店数量正在逐渐减少,许多公司都迁移到了办公楼中。这种变化一方面是出于成本的考量,另一方面则是因为门店接待的大多是高赔付率但又不能拒绝的业务。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经纪代理公司也开始在社区开设门店,这些门店通常位于街边,但实际上一年中走进门店的客户寥寥无几。

在更早的时候,一些行业监管机构对产险公司的门店面积有着严格的要求,不仅省级公司、中支公司、支公司的面积要求有明确的文件规定,甚至连租赁的地点也有所限制。例如,那些有足浴店或KTV标志的大楼是不允许租用的。有时候,一些保险机构因为所租大楼后面新开了足浴店,甚至被迫重新租赁办公场所,这种情况听起来既可笑又令人无奈。

然而,直到今天,我仍然对保险业是否属于金融行业持有深刻的怀疑。尽管许多从业者不愿意放弃这个光鲜的标签,但从总公司的角度来看,保险确实具有投资的功能和特性。然而,对于绝大多数公司员工来说,投资与他们无关,他们的业绩考核主要是基于承保利润率,即融资成本的高低。

如果我们谈论融资成本,基层保险机构在这方面比银行要强得多,因为大多数机构的综合成本率(包括人力、办公场所、运营费用、已决赔付和未决赔付)都低于100%,这意味着它们的融资成本实际上是负数。而银行的基层机构之所以利润看起来高,是因为它们有利差,它们的融资成本远高于保险公司。

因此,在基层机构层面,我们应该将产险视为一种服务行业,而不是抱有过多的期望。毕竟,根据国民经济的三大产业分类,金融业本质上就是服务业,我们不应再用金融的视角来看待它。

否则,我们将面临以下困境:

既不能亏损,又要承担社会责任;既要让车主满意,降低保费,又要考虑到与GDP考核相关的问题,保费不能降得太多;既要服务人民,又要挑选有利的业务;既要扩大保险公司的定价权,又要控制自主系数;既要满足客户的许多不合理需求,又要控制运营成本……

这些期望太过沉重,成为了基层员工难以承受的负担。

我们不如正视自己,不要将自己置于过高的行业地位。金融业的高薪和社会地位与我们无关。相反,随着监管机构的合并,保险业的处罚力度正在逐渐与银行业相匹配。

我们应该做好自己的工作,提高员工的收入,减少社会的期望。

基于这种务实的认识,我们可以重新审视我们的行业:

保险业是一个盈利性行业,风险与回报相对应。我们不应该说我们在挑选业务,这是行业的基本特性所决定的。对于基层来说,目标是以较低的成本获取相对低风险的业务,即使是减少风险,也应该是基于对风险管理能力的提升,而不是盲目承保高风险业务。

对于一些政策性业务,我们也应该考虑到不同地区的赔付水平,不能让商业实体因此亏损。我们不能仅仅用责任二字来推卸责任,而应该进行精细化管理。

在承保和服务方面,保险人和被保险人之间存在博弈。从销售角度来看,需要业务员作为中间桥梁,需要独立的第三方来维护客户权益。我们应该推动产销分离,让销售方推动产品方的风险管理和服务水平,否则合同双方的地位不平等,消费者权益无法得到保障。

由于产品的特殊性,保险对客户的要求比银行高,而且需求不是即时的,也不是主动消费的。这表明销售员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因此我们应该改革分配体系,提高优质一线业务员的收入,而不是仅仅强调降低销售费用,导致大量从业者离开行业。

我们应该允许行业的差异化发展,鼓励创新,以促进行业经营水平的提升。我们需要维护行业的健康生态,因为高度集中的市场对行业的长期发展不利。

作为商业行为,我们也需要对合同当事人施加一定的约束,改变和引导客户的消费习惯。例如,对于车险返利问题,我们应该借鉴其他地区的立法,对索要返利的投保人和被保险人实施惩戒措施,而不是一味向保险人施压。

既然是服务业,我们就应该扎根于此,诚实地分析客户风险,进行精准定价,提供真诚的服务,而不是花费大量时间在无谓的会议和文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