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如何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

百问百答 未命名 2024年05月05日 04:46:08 844 0

在当今世界,科技创新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回顾2023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明确的信号:科技创新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这一点不仅凸显了对科技创新的重视,而且强调了科技创新在推动产业革新中的作用,尤其是在孕育新产业、新模式和新动能方面,以及在培养新型生产力方面。

科技创新如何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

历史告诉我们,工业革命的每一次飞跃都源于技术的突破。这些革命性的科技进步不断推动着工业化的进程和社会的发展。新型生产力的概念,代表了科技革命的新趋势和新方向,它不仅有着深刻的时代意义,而且与我国追求高质量经济发展的目标不谋而合,顺应了科技革命的新浪潮。

新型生产力的发展有着坚实的基础。对于任何一个大国来说,要想保持长期稳定的发展和持久的国际竞争力,必须提升生产力水平和全要素生产率。我国正处于新的发展阶段,面临着实现现代化的更高要求。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遇到了一些瓶颈和难题,经济规模巨大,实现快速增长的难度也在增加。传统的增长模式已不可持续,我们必须加快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改变经济发展方式,培养新的动力。这一切都需要科技创新和现代产业体系的支撑。同时,全球科技竞争日益激烈,各国之间的竞争焦点越来越集中在高科技领域,尤其是在硬科技方面。为了在国际竞争中保持优势,我国必须加快科技创新的步伐,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速新型生产力的发展,实现科技的自立自强。

目前,我国已经拥有强大的制造能力和巨大的市场优势。关键在于如何利用这两大优势,将科技成果转化为新型生产力,为经济增长注入新的活力。新型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符合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以高效能和高质量为特征,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量子信息、人形机器人、生成式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等未来产业。我国的科技创新,特别是高水平的科技创新,正在不断取得新的突破,为新型生产力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待这一进展:

首先,加强国家科技创新的顶层设计,完善科技创新体制。近年来,我国在科技创新体制和机制方面推出了多项重大改革措施,特别是在2023年3月成立了中央科技委员会,加强了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推动了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和科技体制的改革。

其次,持续加大科技创新的投入,为基础研究、前沿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强大的物质保障。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23年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达到了33278亿元,同比增长了8.1%,接近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的平均水平。

第三,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科技竞争优势不断扩大。欧盟委员会发布的报告显示,2022年全球前2500家企业的研发投资总额达到了1.25万亿欧元,同比增长了12.8%,美国和中国的占比分别为42.1%和17.8%。

然而,我们也必须认识到,新型生产力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尽管我国在科技创新领域不断取得新突破,但在前沿科技产业化和基础研究等方面仍存在短板和弱项。我国虽然拥有比较完备的制造产业链体系,但中高端制造业的部分领域仍需提升。高科技领域的突破难度较大,需要深耕细作。尽管前沿科技的专利数量较多,但距离成果转化、市场应用以及规模化仍有一定的差距。

面对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高水平科技创新为主线,紧密围绕加快新型生产力的发展而攻坚克难。我们需要从四个方向深入推进:

首先,坚持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完善国家和地方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优化科技资金投入、项目管理以及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推进重大科技攻关,深耕基础研究和前沿科技创新,不断提升国家整体的科技创新水平。

其次,加快构建支持新型生产力发展的政策体系,从产业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以及人才政策等多个维度出发,摒弃传统的发展思维,形成政策合力,释放我国巨大的工程师红利,发掘人力资本的潜力优势,为科技创新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第三,加快现代基础设施的建设,推进“东数西算工程”,紧跟国际科技前沿,谋划生成式人工智能、量子计算机、新一代通信技术等研发和产业化布局,抢占新的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