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2增速创新高40个月,它传递出什么信号?
在春季的序幕中,金融领域的数据如新芽般萌发。4月份,随着季节性和瞬时因素的消散,社会融资和信贷的新增规模虽有所下降,但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仍显著。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广义货币供应量(M2)和社会融资的增长速度依旧保持在较高水平,其中M2的增速更是创下了近40个月的新高。
截至4月底,M2同比增长了11.1%,较上月末和去年同期分别提高了1个和2.6个百分点,达到了自2017年1月以来的最高点。社会融资规模的存量达到了265.22万亿元,同比增长了12%,这是自2018年6月以来的最高增速。
在当前的经济背景下,货币政策的执行报告强调了稳健政策的灵活性和适度性,要求在推动增长、保障就业、调整结构、防范风险和控制通胀之间找到平衡。政策的目标是保持M2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名义GDP增速的基本一致,并略有超越。
分析人士指出,这种“基本一致并略有超越”的表述是前所未有的,它反映了货币政策基调的新变化。预计逆周期调节的力度将进一步加强,以确保经济增长的稳定。
M2和社会融资的增速超过了名义GDP的增速,这预示着宏观杠杆率的持续上升。最新的报告显示,今年第一季度,实体经济的杠杆率从去年底的245.4%上升到了259.3%,一个季度内增长了13.9个百分点。市场预测,今年宏观杠杆率的增幅可能会超过20个百分点。
在这种情况下,央行行长发表文章指出,在当前的发展阶段,中国的宏观杠杆率可能还会上升。宏观调控的目标是尽可能地保持杠杆率的稳定,以实现增长与风险防范之间的平衡,并为经济的长期持续增长留出空间。
如果宏观政策的刺激过强,可能会带来通货膨胀的风险,或导致杠杆率过快上升。因此,保持正常的货币政策,维护长期发展战略是至关重要的。
在贷款规模方面,3月份通常会见证较高的数字。每个季度的末尾,银行都会在存贷款考核的压力下加大贷款和吸储的力度,使得3月的信贷相比2月有所上升。今年3月,除了季节性的高峰外,还有其他因素促成了这一现象。例如,随着疫情的进一步控制,部分行业的融资需求得以在3月集中释放;同时,央行的再贷款也有集中投放。
进入4月,随着季节性和特定时点因素的消失,贷款数据普遍出现下降。然而,票据融资仍在增长,规模接近4000亿。
疫情得到控制后,生产供应链逐步恢复,企业的交易结算需求随之增加。在经营性现金流尚未完全恢复的情况下,企业更倾向于使用票据进行结算,导致开票量大幅增加。票据作为一种短期、流动性强的信贷资产,在实体信用风险较高的情况下,能够满足监管机构对实体支持力度的要求,也是银行乐于配置的资产。当前票据贴现利率低于结构性存款利率,这可能导致了票据套利的现象。
从同比数据来看,今年4月人民币贷款增加了1.7万亿,比去年同期多增了6800亿,主要是由于企业中长期贷款和票据融资的增加。企业中长期贷款主要用于固定资产投资。与往年相比,今年的专项债项目可以配合银行贷款,许多专项债项目在债券发行前已经谈好了配套融资,专项债的大量发行推动了这些项目的融资增长。
在社会融资方面,4月的规模环比有所下降,主要是由贷款的回落所驱动。
同比来看,4月社会融资的增量为3.09万亿,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4万亿,主要是由于贷款和企业债券的增加。
数据显示,4月信用债的发行规模达到了6万亿,创下了历史新高。净融资规模为0.85万亿,为历史第二高值,这推动了企业债券融资规模的上升。
信用债发行规模的急剧增加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央行近期连续降准降息,市场流动性变得宽松,机构对债券的认购积极性增强;二是监管部门允许受疫情影响的企业发行防疫债务,以新债偿还旧债,因此信用债的发行量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