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宗交易究竟是什么?
探索大宗交易的奥秘
大宗交易,这个术语通常指的是规模巨大的交易活动,涉及的数量和资金都远超一般市场交易。不同的交易平台对此有着各自的定义和规则。
在我国的交易体系中,当单笔证券交易的规模达到特定标准时,就可以采取大宗交易的形式。这类交易通常在交易所规定的特定时间内进行,价格也受到一定的限制。例如,有涨跌幅限制的证券必须在当日的价格波动范围内成交,而无此限制的证券则在前一交易日收盘价的上下30%区间内,通过买卖双方协商确定最终价格。
交易所根据市场状况,有权调整大宗交易的最低门槛。例如,上海和深圳的交易所对此有不同的规定。在上海交易所,A股交易量需达到50万股或300万元人民币,B股则是50万股或30万美元。基金交易量需达到300万份或300万元人民币,债券交易量则是2万手或2000万元人民币。至于债券回购,交易量需在5万手或5000万元人民币以上。
大宗交易的时间被设定在交易日的15:00至15:30之间,交易者可以在此前后的时间段内登录电子系统,准备交易或查询当日的交易情况。
那么,为什么大宗交易会出现溢价或折价现象呢?金融界的专家解释说,当某只股票的价格已经跌至低谷,而大股东仍持有大量股份且面临融资难题时,他们可能会选择大宗交易来快速变现。这种方式虽然高效,但往往会以低于市价的折价成交。另一方面,新兴的资金力量可能会选择以溢价的方式通过大宗交易来快速建仓,以避免长时间的建仓过程和可能引起的股价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