递延收益是哪种会计科目?收益法中如何处置递延收益?

百问百答 未命名 2024年05月22日 00:31:02 742 0

递延收益,通常视为一种暂时性负债,其在会计实务中,随着相关资产的使用而逐步确认为损益,遵循了合理且系统的分摊原则。

尽管名为“收益”,递延收益实际上归类为负债。递延,意味着将确认收益的时间推迟到未来。递延收益主要分为两类:一是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二是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

递延收益是哪种会计科目?收益法中如何处置递延收益?

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是指企业为了建设或形成长期资产而获得的补助。

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则是指那些旨在弥补企业已经产生或预期产生的费用或损失的补助。这类补助通常在满足特定条件后,要么减少相应资产的账面价值,要么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在采用收益法处理递延收益时,企业应将其作为营运资金负债,逐年减少,同时确认为营业外收入或其他收益。若符合免税收入条件,还应相应减少应纳税所得额。但根据税法规定,免税收入不能用于抵扣相关费用或计算折旧和摊销。

企业在收到货币性资产时,可采用总额法或净额法进行处理。

总额法要求在资产获取时全额记录,并在其使用寿命内分摊至损益。若资产在使用寿命结束前处置,未分摊的递延收益应一次性计入当期资产处置收益。

净额法则是将政府补助直接冲减资产账面价值。一旦选择了处理方法,企业应持续使用,不得随意更改。

企业获得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时,应将其记入“其他应收款”或“银行存款”,并贷记递延收益。在资产使用期间,递延收益应分摊至“营业外收入”或“管理费用”。

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在确认相关费用时,应从递延收益中扣除相应金额,并记入“营业外收入”。

若需返还政府补助,应按照应返还金额借记递延收益和“营业外支出”,贷记“银行存款”或“其他应付款”。

以上便是对递延收益及其会计处理的重新阐述。如需进一步了解,敬请期待更多精彩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