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的定义与含义是什么?

百问百答 财经百问 2024年04月28日 22:39:42 1252 0

谈及“资本”这一概念,许多人脑海中浮现的是“压迫”和“超额利润”等含有负面色彩的词汇。

资本的定义与含义是什么?

在这种观念下,资本家往往被描绘为冷酷无情、道德沦丧,对工人阶级进行剥削和压制。

这样的刻板印象,主要源自于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表述。

那么,马克思究竟如何阐释“资本”或“资本家”?在他的理论中,资本的本质又是什么?

翻阅《资本论》的序言,我们可以看到:

马克思明确指出,他并未将资本家和地主描绘成玫瑰色的形象。他所指的人物,仅仅是经济关系中的具象化。

换言之,马克思并未从道德层面去评判资本家这一群体,“资本家”并不指向某个具体的个体,而是指代一种经济关系中的角色。

在现实世界中,人性是复杂且多维的,马克思也没有一概而论。

他认为:

社会经济形态的演进是自然历史的进程。无论个体如何在主观上超越各种关系,他在社会层面上始终是这些关系的产物。与其他任何观点相比,我的观点更不会要求个体对这些关系承担责任。

这里引出了一个核心问题:

资本家的行为,是由其个人意志所决定,还是受到客观法则的制约?

例如,一个资本家如果仅仅因为个人恶意而进行欺诈和掠夺,我们自然会认为他道德败坏。

但如果资本家的“剥削”行为并非出自个人选择,而是受到客观规律的限制,那么我们的关注点就不应该是谴责资本家,而应该是探讨如何解决资本与社会结构之间的矛盾。

例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所谓原始积累”章节提到了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故事。

东印度公司不仅是英国在印度殖民地的统治者和管理者,负责英国与亚洲国家间的贸易,同时也拥有军队和舰队的军事力量。

如果仅仅是商业贸易的买卖行为,那么这并不能成为评判东印度公司资本家道德败坏的根据。

然而,东印度公司的一名员工因强迫印度人种植鸦片而导致了大规模饥荒,这种罪行足以引起公愤。

该员工及其同事强制印度人大规模种植罂粟,仅保留少量农作物种植。

在丰收年份,人们勉强能够维持生计,但一旦遭遇旱灾,农作物减产,英国联合当地政府收购了几乎所有的大米,并以高价销售给饥民。

在这场旱灾中,孟买约有三分之一的人口饿死,到处都是饿殍。

随后,为了倾销积压的茶叶,英国通过了《救济东印度公司条例》,取消了对北美进口茶叶的关税。

这一举措打压了北美本土的茶叶商人,最终引发了“波士顿倾茶事件”,这也是美国独立运动的前奏。

从这些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商人”依靠国家武力进行原始积累的行为,这成为了我们心目中“资本家”的典型形象。

但严格来说,《资本论》中描述的资本家,是指工业革命之后出现的“工业资本家”。

虽然商人对资本家的经济活动有一定影响,但他们并不是《资本论》中典型的资本家形象。

工业革命之后,机械化生产取代了大量人力,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

商人通过工业生产,从仅仅控制销售转变为控制了从生产到销售的整个过程。

马克思所说的“资产阶级”,并不仅仅是指“有钱人”,而是那些掌握了工业生产手段的工厂主。

“无产阶级”也不仅仅是指穷人,而是指因工业革命而失去生产资料的工厂工人。

那么,工业革命前后的“商人”与“资本家”有何区别?

马克思认为:

一个国家的资产阶级不能仅靠欺骗来致富。

这意味着,商人的交易行为并没有增加社会财富的总量,他们通过欺诈手段从中分得更多利益。

而工业革命之后,生产力的提升使得资本家能够扩大整个社会的“蛋糕”,从而他们自己的“蛋糕”也随之变大。

因此,资本家更关注的是如何让“蛋糕”变得更大,也就是追求“剩余价值”。

那么,如何分配这个“蛋糕”是否重要?

当然重要,但在马克思时代,工厂生产才是主要的利润来源,尤其是在工业革命刚开始扩散的时期。

工业革命导致生产变得更加集中和规模化,流水线和机器的出现明确了生产环节,极大提升了生产效率。

生产力的提升使得社会财富大幅增长,正如马克思所言:

资产阶级在不到一百年的统治中创造的生产力,超过了以往所有时代的总和。

因此,资产阶级不再依赖于“欺诈”,尽管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存在对工人阶级的“剥削”,但资本家创造财富的方式已经与“商人”有所不同,因此对他们的评价也不能仅限于道德层面。

关于“剩余价值”,《资本论》中的解释是:工人的劳动产出超出了他们所获得的工资。

例如,你在工作时间内创造了100元的价值,但资本家只支付给你50元的工资。

这50元便是剩余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