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标是什么?指标和标签有何异同?
在这个由数据驱动的时代,数字的力量不容小觑。数据不仅揭示了事物的本质,而且还能够以其独特的方式讲述故事。例如,年度业绩目标可以通过具体的数字来设定和衡量。除此之外,标签的概念也逐渐成为企业追求的目标。本文将探讨指标与标签的区别和联系。
大数据的兴起似乎使得人们对指标的讨论减少了,转而对标签兴趣盎然。在数字经济的背景下,讨论指标是否已经过时?答案可能并非如此。无论是指标还是标签,只要应用得当,都能展现出它们的独特价值。要想有效利用它们,首先需要理解它们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
指标是一种衡量和描述特定事物的标准或方法。例如,新增用户数、累计用户数和用户活跃度是衡量用户增长的指标,而月均收入、毛利率和净利率则是评估企业运营状况的指标。而标签则是根据特定业务场景的需求,通过算法处理得到的精炼特征。显然,标签是对原始数据的一种再加工。例如,将某人称为“酒鬼”就是一个标签,它能迅速传达出这个人可能经常饮酒的信息。
指标通常由名称和取值两部分组成。名称是指标的符号,而取值则是指标的具体数值。指标的名称描述了事物的质和量的特征,而取值则是指标在特定时间、地点和条件下的具体表现。指标的取值可以是具体的数字,也可以是描述性的语言。例如,描述一个人时,性别、年龄、身高和体重都是常用的指标。以体重220斤为例,指标的名称是体重,取值是220斤。如果指标可以量化,那么它通常会有单位或量纲。而标签则通常是简单的词语或符号。以体重220斤的人为例,如果用标签来描述,那么“大胖子”就是一个合适的标签。标签通常是不可量化的,大多是形容词或形容词加名词的结构。标签往往是孤立的,除了基础类标签,其他通过算法得到的标签通常没有单位和量纲。
指标是信息通信技术(ICT)和商业智能(BI)时代的通用语言。它们全面、系统地描述事物和事件的过程,覆盖范围广泛,包括过程和结果。指标强调与业务的结合,逻辑严谨,风格正式。而标签则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时代的语言。标签深入、精炼,是对指标的深加工结果。它们侧重于描述人物和实体对象,通常关注局部特征和结果,与具体业务场景紧密结合。标签更加生活化、口语化和符号化。总的来说,标签源自指标,但却超越了指标。指标更加理性,而标签更加感性。标签比指标更有趣、更形象、更具人格化,更能唤起视觉印象,但指标在精确性、合理性、全面性和系统性方面更胜一筹。
指标和标签的价值评估方式、内容以及它们的应用场景息息相关,也与使用者的感受有关。通常,指标的价值评估更加量化,有明确的标准和尺度。而标签的评估则与使用者的感受和应用结果紧密相关,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应用场景中,标签的效果可能截然不同。此外,由于标签是指标的进一步产品化结果,标签有时具有商品属性。在大数据价值链中,标签是可以定价、销售和交易的数据产品。例如,在个人征信服务领域,用户的基本信息在合规使用的前提下可以按条收费。而指标通常没有销售价值,它们的价值在具体应用场景中或融入产品中才能体现出来。在价值认知上,指标可以根据重要性分为关键指标和一般指标,或者高价值指标和低价值指标。而标签则很少有这种区分,例如,我们通常说关键指标,而不说关键标签。
指标有多种分类方式。例如,根据计算逻辑,指标可以分为原子指标、派生指标和组合指标;根据描述内容的不同,可以分为过程性指标和结果性指标;根据描述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用户类指标、事件类指标等;根据变化频率,可以分为静态指标和动态指标;根据领域划分,有用户类指标、收入类指标、行为类指标等;根据重要程度,可以分为主要指标和次要指标;根据职能来分,可以分为观测指标、管控指标和挑战指标。当然,还有许多其他分类方法。而标签的分类方法通常较少,这是因为指标能描述的对象范围更广,对事物的描述更全面、更细致,而标签则更深入、更形象地描述事物(尤其是人)。标签可以根据变化性分为静态标签和动态标签;根据指代和评估指标的不同,可以分为定性标签和定量标签;根据标签体系的分级和分层,可以分为一级标签、二级标签、三级标签等,每个层级的标签相当于一个业务维度的切面;根据复杂程度,可以分为基础标签、规则标签和模型标签——基础标签通常是写实的,与指标有较高的重合度,例如身高、体重等;规则标签通常由一些简单的规则控制,符合某种规则时才生成相应的标签;模型标签通常需要通过机器学习算法生成。
指标的表现形态相对简单,通常以格式化的报表、直方图、趋势图、看板等图形表示。而标签的表现形态则相对复杂,我们通常说的标签是数据化的标签,其表现形态主要以可视化图表或大屏为主。例如,在客户画像中,通常以词云图的形式展示特征。实际上,在现实世界中,标签还有三种表现形态:实物标签、网络标签和电子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