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标产品是何物?标品与非标品如何区分及有何差异?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三个维度探讨:买家视角、搜索关键词、市场动态,来揭示标准化商品与非标准化商品的区分方法,以及它们在运营策略上的差异。
众所周知,电子商务领域的从业者是勤于学习的群体。然而,学习必须采取正确的方法,否则容易走入误区。例如,许多运营人员喜欢在线上观看直播课程。有一次,他们看到一个专家在操作在线广告,其投资回报率是自己店铺的数倍。于是,他们深受启发,认真记录了每一个细节,包括出价和关键词的添加。课程结束后,他们满怀信心,准备大展宏图。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操作后,他们发现投资回报率并没有任何改善,有时甚至更糟。
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是不是专家在欺骗你,或者他有没有分享的“秘诀”?实际上,都不是。问题在于你的学习方法。
一位知名公司的CEO曾说过:“脱离‘人性’谈‘需求’是不负责任的。”在电子商务领域,如果脱离了“商品类别”来讨论“运营”,同样是不负责任的。在传统行业中,我们常说“行行出状元”,电子商务也不例外。要想在电子商务领域和运营工作中取得成功,最基本的认识就是:不同的商品类别,其运营方法截然不同。例如,手机屏幕保护膜的销售者可能无法想象服装行业的退货率有多高;地方特产的销售者可能无法想象某些快消品月销量能有多高;打印机的销售者可能无法想象化妆品类目的利润率有多高。
商品的分类,最基本的就是“标准化商品”和“非标准化商品”。如果你连这两个概念都无法清晰区分,那么你学到的更多知识,只会让你犯更多错误。本节将讨论如何区分这两种商品,以及它们在运营上的不同侧重点。
关于标准化商品和非标准化商品的概念,网络上有许多分析,但很多要么错误,要么含糊其辞。例如,大多数人将标准化商品定义为“具有统一市场标准的产品”,而非标准化商品则是“没有统一市场标准的产品”。这种说法毫无意义。市场标准是什么?是谁制定的市场标准?如果这些问题没有解答,那么这个概念就无法被理解。因此,我们不妨抛开这些模糊的概念,回到实际操作中,来看看这两者之间的区别。
任何与商业相关的分析都离不开一个“市场分析三角模型”,即买家、自己和竞争对手。区分标准化商品和非标准化商品的概念也可以从这三个角度出发。
让我们以两种产品为例,一种是手机屏幕保护膜,另一种是女装。这两种产品,一种是标准化商品,另一种是非标准化商品。同一个买家在购买这两类产品时,其行为和态度会有何不同?
首先,当买家想要购买手机屏幕保护膜时,他们最关心的是什么?是保护膜的功能吗?例如:保护膜是什么材质?如何使用?使用后有什么效果?大多数情况下,买家对这些问题已经有了答案。也就是说,买家对产品的属性非常了解。他们更关心的是型号是否匹配。找到匹配的型号后,他们会打开20个产品进行反复比较吗?大多数情况下不会,他们通常会浏览3到5款产品后就下单,这意味着决策效率很高。
那么,再想一下,买家愿意为这个产品支付多少钱?10元?20元?如果现在有一款屏幕保护膜,工艺精湛、品质优良,但售价为50元,买家会购买吗?恐怕不会。此外,如果月销量只有10件,能否销售出去?
最后,当这位买家下次需要购买手机屏幕保护膜时,他会从之前购买的产品中找到这个产品并再次下单,还是会直接在淘宝首页重新搜索?另外,如果他收到产品后发现质量一般,不太满意,他会选择退货还是勉强使用?
综上所述,买家对标准化商品的表现是:对产品属性了解、决策效率高、对价格敏感、对排名敏感、对店铺忠诚度低、退货率低。符合这些特点的产品还包括打印机、品牌手机、猕猴桃、书籍、男士袜子等。
而非标准化商品在上述六点中,买家的表现恰恰相反。让我们以女装为例。当买家想买一条牛仔裤时,她搜索了牛仔裤,但实际上她对款式和品牌并没有明确的偏好。她可能会浏览100家店铺,加入购物车的可能是10条不同的牛仔裤,最后却购买了一件衬衫。同时,对于她来说,价格和排名对付款决策的影响,相比标准化商品要小得多。而且,在这个浏览过程中,如果她发现一家店铺的风格非常符合自己的喜好,她就可能成为该店铺的忠实顾客。但是,由于在收到产品之前无法准确感知产品质量,如材质、厚度、光滑程度等,因此这类产品的退货率通常比标准化商品要高。
接下来,让我们比较一下两者:
如果店铺的进店关键词主要集中在品牌词和型号词,例如“某知名坚果品牌”、“某知名打印机型号”,那么这个店铺肯定是经营标准化商品的。如果进店关键词更多是属性词和长尾词,例如“纯棉衬衫”、“女式高腰牛仔裤 新款”,那么这个店铺往往在经营非标准化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