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库券是什么?为何它最难收集成大全套?
国库券,亦即国家债务凭证,由国家信誉担保,其偿还能力依赖于国家的财政收入。国库券的独特之处在于,只要国家存在,这些券据就永远有效,不会退出市场。
许多人疑惑,既然我国仍在发行国债,它们怎会具有收藏的价值呢?关键在于,我们讨论的是实物国债券。自1992年起,我国开始发行少量的凭证式国库券,到1997年,国债发行完全转向电子化,因此,收藏家们追寻的是那些实物版的国债。这些国债的特点是:不记名,可以无需背书即可自由转让。
国库券不仅是一种具有面值的流通凭证,而且它还拥有流通货币和外汇券所不具备的两大独特价值:
1. 永久有效:只要国家存在,国债就有效,与人民币和外汇券不同,后者一旦停止流通,就只剩下收藏价值。
2. 票面利息:所有国债都附有票面利息,这取决于国债的期限和利率。但是,利息计算仅限于票面上的日期。例如,一张1982年发行、面值10元的国库券,到期日为1991年,计息期为9年,按照当时8%的年利率计算,现在这张国库券的价值仅为17.2元。
以上两点特性确保了国库券不会成为收藏市场的边缘产品,而是拥有其独特的市场地位。目前,国库券的收藏主要分为两个时期:1950年至1958年之间发行的国家公债,以及1981年至1997年之间发行的实物国库券。这两个时期的收藏品种清晰分明,没有交集。
第一个时期,1950—1958年,可以进一步细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50年发行的“人民胜利折实公债”,票面单位为“分”,共有四种面值。第二个阶段是1954年至1958年间发行的“国家经济建设公债”,这一阶段的公债面值非常特别,54、55年的最低面值为1万,最高为100万;56、57、58年的最低面值为一元,最高为一百元。这一时期恰逢人民币从第一版过渡到第二版,国债的面值也反映了这一过渡期的特点。
第一时期的国家公债因其稀缺性和价值而吸引了少数收藏家。而第二时期,1981-1997年间发行的国库券,成为了收藏家们更为熟悉和易于收集的对象。尽管第一时期的国库券因其早期发行和稀少性而难以收集,但第二时期的国库券品种繁多,达78种,收集全套极具挑战。
1981-1997年间,共发行了78种实物型国库券,总面值高达145401元,不包括票面利息。这意味着,如果现在持有这些国库券,直接到银行兑换可能价值数十万,但这并非最关键的点。
关键在于,1981年发行的国库券中,有三个面值是专门面向企业发行的,分别是一千、一万和十万面值。这些高面值国库券在社会上本就罕见,尤其是十万面值的国库券,据统计全新的不超过十枚,其稀有程度甚至超过了一版币中的王牧马图。十万面值的实物照片极为罕见。
国库券的存世量本就不多,因为它们类似于银行的定期存单,到期后大多数人会选择兑换提现,尤其是那些面值较大的品种。此外,由于当时的生活水平,许多国库券是通过单位的强制推销才得以发行,导致许多人并不愿意保留这些国库券,甚至有些人不理解其价值,以低于面值的价格卖给了黄牛。
国库券具有与流通货币相同的属性(不记名、不挂失、可流通),因此必须具备与货币相同的防伪品质。大多数国库券采用雕刻版印刷,带有防伪暗记;拥有与人民币相同的水印,且水印种类繁多;后期的国库券还具有精美的荧光特性。国库券的防伪标准与人民币相当。
如果将外汇券视为非人民币的货币,那么国库券则可以视为超越人民币的货币,因为它具有两大独特特征:国家背书和永久兑换的能力,以及票面利息。
本文仅简要介绍国库券,详细的78种全套国库券及其收藏方法,以及市场价值将在下一篇文章中展开讨论。敬请期待更多精彩内容。
创作原创文章并非易事,尤其是介绍类文章,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抄袭者的手段日益高明,剪辑和拼接,使读者困惑不解。对于那些全文抄袭的网站,未经允许转载将面临严重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尊重原创,尊重知识产权,也是在保护自己。
感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