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单一结构?如何解读“论述类文本阅读”的三种结构?
递进式论证的精髓在于逐层深化,各环节紧密相扣,不可随意颠倒。它主要分为三种模式:首先是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答问题的流程;其次是明确事物本质、探讨其原因、阐释其意义的逻辑;最后是由点及面、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或反之的思维路径。
以资源概念为例,其可分为狭义与广义两种解读。狭义上,资源指自然界中供人类生产所需的物质和能量。广义上,则泛指一切有助于特定活动目的达成的元素和条件。换言之,资源是支撑人类活动的必需品。从分类上看,资源一方面包括可储存、可节约的种类,如资金、物资、能源等;另一方面则包括不可储存、不可节约的种类,如时间、专注力、记忆力、思考力等。在信息时代,对注意力资源的正确理解显得尤为关键。
那么,为何将注意力视为资源呢?人类行为的目标性——即有意识、有计划地实现特定目标——是答案的关键。这种目标性要求人们在行动中顺从目标,而完成这一过程的关键心理要素便是注意力。注意力是行动的核心,是有目的探索的起点,是实现目标的关键条件。它影响任务的效率和成果质量,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
人的心理活动的选择性和指向性构成了其基本特征。当我们的心理活动聚焦于特定事物时,即为注意。注意力与认知过程密不可分,是所有认知活动的起始点。尽管注意力本身不是独立的认知活动,但它在认知过程(如感知、记忆、思维等)中发挥作用,对各类心理和操作活动具有调节功能。注意力展现了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是个性和能力结构的关键组成部分。没有发达的注意力,人们无法有效开展各项活动,无法进行长时间的复杂思考。
在信息泛滥的今天,注意力成为了稀缺的心理资源。人们每次只能专注于一项主要任务。若不加以注意,大量信息很快便会从感觉记忆中消失。因此,在选择感觉信息以供进一步处理时,注意力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信息资源可以替代和共享,但注意力资源却是独一无二、不可分割的。在当下,人们必须学会合理且有效地分配和利用注意力。
文章首先从定义资源的角度出发,强调了正确理解注意力资源的重要性。接着探讨了注意力被视为资源的原因。然后分析了注意力在人类认知活动中的作用。最后强调了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合理有效地使用注意力的必要性。
论证思路如下:(1)从资源定义切入,强调正确认识注意力资源的重要性。(2)阐述注意力为何被视为资源。(3)分析注意力在认知活动中的关键作用。(4)指出在信息泛滥的时代,应如何合理使用注意力。
论证结构为递进式(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论证方法包括因果论证。
在探讨家庭伦理对社会和谐的重要性时,我们首先认识到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家庭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石。中国自古便有一系列维护家庭关系的伦理规范,这些规范多体现于各种礼仪之中。《礼记》记载了丰富的礼制,如婚丧嫁娶等,这些都蕴含着家庭伦理规范。要使这些规范成为社会普遍遵守的伦理,必须将礼仪制度化。
在中国古代,"孝"是家庭伦理中的核心观念。《孝经》中孔子的话表明了"孝"的重要性。"孝"不仅是天道的常规,地道的通则,也是人们行为的准则。"孝"之所以重要,与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密切相关。在那个以家庭为生活和生产单位的农耕社会中,维护家庭秩序,保证家族的延续,就需要一套稳定社会的家庭伦理规范。这套规范必须被从天子到庶人的每一个人所遵守,以确保社会的稳定。
"孝"之所以能成为家庭伦理规范,进而上升为社会伦理制度,必然有其深厚的哲学基础。《郭店楚简·成之闻之》中提到,天道要求理顺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关系。君子按照天道的常规处理这些伦理关系,社会才能良好治理。因此,人道与天道紧密相连。
"孝"作为家庭伦理的哲学基础,源自孔子的"仁学"。从爱护自己的亲人出发,扩展到爱民、爱物。基于孔子的"仁学",将"孝"视为天道、地义、人行是合理的。一方面,它体现了孔子"爱人"的精髓;另一方面,在孔子的儒家思想中,"孝"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扩展。因此,"孝"不是僵化的教条,而是基于"仁学"的爱的不断释放过程。只有在家庭和社会实践中,"孝"的意义才能得到真正体现。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社会的家庭伦理也在变化,"孝"的内涵也随之演变。例如,"四世同堂"、"养儿防老"等观念因家庭不再是生产单位而失去了意义。"二十四孝"中的某些形式也不再被提倡。然而,作为"孝"核心理念的"仁爱",仍然具有家庭伦理的意义。在家庭不再是生产单位的现代社会中,保障家庭良好生活状态的责任主要由社会保障体系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