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理解净资产?财报误区系列揭秘

百问百答 未命名 2024年05月15日 19:16:01 878 0

在财务报表中,“净资产”常被标注为“股东权益”,但这一术语并不精确。它与报表中的“商誉”一样,不代表实际的商业声望,正如老婆饼并不包含老婆。实际上,“净资产”或“股东权益”并非股东真正能够索取的权益。除非是完全控股的特殊目的载体(SPV),股东通常无法取回账面上的净资产值。即便进行清算,也很难得到账面上的完整数额,通常会有所折扣。股权更多地控制着企业的总资产,而企业的运营通常基于总资产而非净资产。因此,净资产更像是一个没有实际经济意义的概念,类似于商誉,仅仅是为了在复式记账中平衡账目而存在。

在中国,由于国有企业体系的存在,许多规则都是基于净资产来制定的。例如:

如何正确理解净资产?财报误区系列揭秘

国有企业发行新股的价格不能低于每股净资产;

发行债券的额度不能超过净资产的40%;

资产负债率不能高于70%;

抵押贷款的贷款价值比率不能超过70%;

项目的资本金至少要占30%;

金融机构需要满足资本充足率的要求,其核心通常是净资产;

只有净资产中的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可以用来分配现金股利。

这些规则是否合理?对规则的评论并无实际意义,因为我无法改变它们。但重要的是,中国的企业都在这套规则下运作,因此净资产在中国仍然受到重视。

在中国的体制下,净资产的主要作用是限制总资产的上限。由于许多生意基于总资产运作,净资产因此具有实际意义。然而,对于那些不依赖总资产运营或不使用杠杆的生意,净资产就显得无关紧要。

以茅台为例,无论净资产多寡,都不会影响其酒的生产和销售,公司的分红也与净资产无关,净资产对其业务毫无影响。

如果有人仍然持有不同看法,认为净资产代表股东权益,只需稍微改变制度,将所有与净资产挂钩的规则改为基于EBIT、EBITDA、OCF、AFFO等流动性指标,企业就不会再重视净资产。在国外,这种情况非常普遍,因为国外没有像中国这样围绕净资产建立的众多限制。

在国外,重资产公司的案例表明:

一家位于香港的宽带供应商,其业务显然是资本密集型的。截至2019年2月底,公司总资产为75亿港元,总负债为62亿,净资产为13亿。总资产中包括26亿的固定资产、18亿的商誉和14亿的无形资产。总负债中包含44.5亿的银行贷款。公司的有形净资产为负。

在过去一年中,公司的净利润为3.55亿,调整后的自由现金流为6.4亿,常规股息分配为7.5亿。截至2019年6月底,公司市值为185亿港元。

显然,公司的运营主要依赖于26亿的固定资产,而不是13亿的净资产,更不用说负19亿的有形净资产。13亿的净资产既没有限制公司借入44.5亿的银行贷款,也没有限制公司分配7.5亿的常规股息。

波音公司,作为一家知名的飞机制造商,截至2018年底,总资产为1173.59亿美元,总负债为1169.49亿美元,净资产仅为4.1亿美元。其中,少数股东权益为0.71亿美元,归属于母公司的净资产仅为3.39亿美元。总资产中还包括78.4亿美元的商誉和34.29亿美元的无形资产。截至2019年6月底,公司市值为2048亿美元。

令人惊讶的是,这样一家大型飞机制造公司的净资产仅为3.39亿美元,有形净资产为负。即便是如此重资产的业务,也可以不依赖净资产。

在几乎没有净资产的情况下,2018年波音的净利润为104.6亿美元,常规股息分配为41亿美元,回购额为90亿美元。净资产并未对公司的运营、分红或股票回购构成限制。

因此,净资产在中国具有特殊的意义,在国内体制下,它影响着部分企业的运营和资本配置。然而,净资产并不是真正的股东权益,也不是衡量企业价值的基准,与最终的股东价值相距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