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福华《抱愧牡丹》中什么通什么和?

百问百答 财经百问 2024年05月14日 11:31:01 1014 0

在古老的北方土地上,三千年前的冬季,一种坚韧的植物独自面对着凛冽的风雪。它的枝条伸展开来,仿佛是在向苍穹宣告:冬日虽严峻,春意终将到来。这种植物的生命力感动了大地,随着河流的解冻和春雨的滋润,它迅速换上了绿意盎然的新装,绽放出一朵又一朵的花朵,如同舞动的精灵,色彩斑斓。尽管无人知晓她的名字,但她的美丽不言而喻,最终被赋予了“牡丹”之名,象征着母性的华美与生命的顽强。

吴福华《抱愧牡丹》中什么通什么和?

在那个文明已有两千年历史的时代,牡丹在田间自由生长,未曾涉足皇宫,只是默默地经历着岁月的洗礼,坚信终有一天会震撼世界。果不其然,在隋唐时期,这位大自然的使者,人类的朋友,财富与荣耀的象征,走进了人们的视野。在宫廷中,她以她的优雅与壮丽姿态,甚至与武则天这位女皇一较高下,拒绝在冬日绽放。武则天虽然表面上将她贬出洛阳,实则是一场玩笑,她立刻命令大臣们明年要种植更多的牡丹,让洛阳城焕发光彩。而在洛阳之外的曹州,牡丹的美丽更加令人惊叹,她们在野外自由生长,绽放出更加绚丽的花朵,勇敢地向世界展示她们的美丽。

据史料记载,菏泽的牡丹始于隋代,兴于唐代,盛于明清。但《山海经》中早已有牡丹的记载,这是否意味着菏泽的历史记载并不完整?我们应当尊重历史,不做无根据的猜测。即使从隋唐时期算起,菏泽的牡丹也已有一千五百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岁月中,牡丹为我们带来了什么?我们又了解多少关于牡丹的故事?

牡丹是一种抗争的象征。她不畏惧权势,不惧怕严寒,不畏任何恶劣的环境,是坚韧不拔的代表。在菏泽,有一个关于“花二乔”的传说。很久以前,曹州有一对双胞胎姐妹,她们从小就热爱牡丹。每当牡丹盛开,她们就会沉醉于花海之中。一年的谷雨季节,当牡丹正盛开时,一条凶猛的黑龙降临,带来了污秽的暴雨,使得花朵凋谢。但姐妹俩勇敢地承诺要在七天内消灭黑龙。到了第七天,当黑龙再次来袭时,姐妹俩手持利剑,勇敢地将其击败。黑龙的鲜血滴在牡丹上,使得花朵重新绽放。而姐妹俩却消失了,只留下一朵双色的牡丹花,人们意识到这朵花就是大乔和小乔化成的,“花二乔”从此名扬四海。

牡丹也是富贵的象征。她从严寒中走来,经历风霜雨雪变得更加坚强。她的大花朵和艳丽的颜色,是她宽广胸怀的体现。在曹州,有一个故事关于一个花农高凤琪,他第一次去广州卖牡丹就发了财。为了避免被劫,他将金元宝缝进破旧的棉袄里,伪装成乞丐回到曹州。村民们误以为他亏损了,纷纷前来安慰。但在宴会上,高凤琪撕开棉袄,露出金元宝,让人们惊喜地发现他已经发财。从此,人们更加相信牡丹是富贵的象征。

牡丹同样是吉祥的象征。清朝末年,慈禧太后突然下令曹州府在一个月内献上千株盛开的牡丹。知府无奈地威胁花农,如果不能完成任务,所有的花木都将被拔除。在万花村,一位经验丰富的花农决定尝试一种从未证实过的方法:在冬天用火烘烤牡丹。他带领家人挖窑,种植牡丹,并施肥加温。不久,牡丹花便盛开了。其他村民也效仿他的方法,最终在期限内完成了任务,数千亩牡丹得以保全。人们因此更加相信牡丹具有人性,是吉祥的象征。

牡丹还代表着爱情。经过严寒考验的生物通常都非常坚韧,一旦认定了某人或某事,就会坚持到底。文学家蒲松龄先生对牡丹情有独钟,他曾经在花丛中沉思,写下了关于牡丹仙子的凄美故事。在明代,曹州花农赵安的女儿春蕊与邻村青年秋生相爱,但秋生被官府征召而去。春蕊日夜思念,绣制荷包以寄托她的情感。不幸的是,春蕊因病去世。当秋生三年后回来时,春蕊的坟头上长出了一棵牡丹,形似荷包。人们认为这是春蕊的化身,因此菏泽有了“荷苞牡丹”这个品种,成为牡丹爱情观的见证:生死相依,永不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