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真的不知道乘数是什么吗?乘数概念普及现状如何?
在孩子三岁时,我开始了他们的数学之旅,从简单的数字识别到基本的加减法。如今,他们已经在幼儿园大班,而他们的数学能力已经相当于小学三年级的水平。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探索,我发现教育孩子变得更加得心应手。当他们准备好学习乘法时,我依靠自己的记忆,向他们解释乘法的本质,例如,$$6 times 3$$ 表示将三个六相加,其中6是被乘数,3是乘数,意味着有多少个被乘数需要被加起来。
对于四五岁的孩子来说,理解加减法相对容易,但乘法则是一个较大的挑战。仅仅通过重复练习习题,他们或许能够记住乘法结果,但这并非我所期望的学习方式。我坚持不懈地向他们阐释乘法的含义。
在寻求更好的教学方法时,我也在学习,努力寻找更科学、更易于理解的方法来帮助孩子理解乘法。我购买了一整套小学数学教材,从一年级开始研究学校是如何教授数学的。我注意到教材中的插图风格与我所期望的不同,但我并未过多关注。然而,当我翻阅到关于乘法的章节时,我感到震惊——教材中竟然没有提到被乘数和乘数的概念。我甚至不死心地查阅了从二年级到四年级的所有内容,但仍然一无所获。
在我印象中,小学时解答应用题时,必须严格遵循乘法的表述顺序,将被乘数放在前,乘数放在后,否则会被扣分。经过一番搜索,我才明白了背后的原因。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只关注正确的答案,而忽略了表达解题思路的重要性。在解决应用题时,即使选择了正确的乘法运算并得到了正确的答案,但因为被乘数和乘数的位置写反了而被扣分,这对学生来说是极其不公平的。同时,这也影响了教师和家长的荣誉感。因此,这种对乘法算式中被乘数和乘数位置的严格要求,受到了许多家长甚至专家的批评,被认为是违反教育规律的,不仅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给学生和家长带来了不必要的负担和心理压力。
为了减轻教师和学生的负担,2001年教育部颁布了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对乘法的意义作出了新的规定:例如,三个六可以写作 $$3 times 6$$,也可以写作 $$6 times 3$$。无论是 $$3 times 6$$ 还是 $$6 times 3$$,两者都可以被称为乘数(或因数)。
回想起我小学时因为将被乘数和乘数的位置写反而被扣分的情况,我不禁感到困惑。现在轮到我教育孩子,我意识到那些被扣的分数和受到的责骂都是有价值的。取消对被乘数和乘数位置的教学,实际上使孩子更难理解乘法的真正含义。虽然背诵乘法表可能很容易,但当需要解决实际问题,如应用题时,孩子们往往难以下笔。因此,我坚持使用我在小学时学到的方法,帮助孩子理解被乘数和乘数的概念,这样他们在面对具体问题时能够更容易地理解题目的含义,并给出正确的答案。
那么,我是如何教孩子理解被乘数和乘数的含义的呢?接下来,我将分享我的方法,并希望这能帮助家长在辅导孩子的作业时,让他们理解乘法的含义:
我将乘数定义为组数,被乘数定义为每组的个数,而积则定义为总数。这样的定义有助于孩子在解决应用题时区分不同的运算类型。
例如,假设我们有20个正方形,每5个正方形组成一组,共有4组。这样,我们可以形象地描述乘法:有4组正方形,每组有5个,因此总数是 $$5+5+5+5=20$$。用乘法表示就是 $$5 times 4=20$$,其中4是乘数,表示有4组相同的数,5是被乘数,每组有5个正方形。
那么,为什么 $$4 times 5$$ 也等于20呢?$$4 times 5=20$$ 又有什么含义呢?
如果我们将同样的20个正方形,以每排4个为一组,共有5组,那么 $$4+4+4+4+4=20$$。用乘法表示就是 $$4 times 5=20$$,其中5是乘数,表示有5组相同的数,4是被乘数,每组有4个正方形。
当孩子询问为什么 $$5 times 4$$ 和 $$4 times 5$$ 都等于20时,家长可以用这个例子来解释,并同时告诉孩子,这两个算式虽然结果相同,但它们的含义是不同的。我希望通过组数、每组的个数和总数来解释乘法等式的含义,这能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