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贤不避亲是否等于以权谋私?是否应顾及廉耻?

百问百答 财经问答 2024年04月30日 19:46:01 634 0

近日,学术界的动荡不安引起了广泛关注。继某期刊因发表一篇颇具争议的文章后,另一家知名期刊也因刊登一位10岁少年的作品而成为焦点。这位少年的父亲,曾是一位杂志主编,他在自己负责的栏目中,不仅展示了自己的书法作品,还连续刊登了儿子的多篇文章。

举贤不避亲是否等于以权谋私?是否应顾及廉耻?

这一系列的事件引发了公众对学术门槛的质疑。当被问及此事时,该主编毫不讳言地表示,这是他们杂志的风格,他们会发表任何优秀的作品。这种公然的偏袒,无疑是对传统智慧的误解。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这位年轻作者的作品。他的文字可能充满了童真,但是否真的达到了他父亲所说的“清新而深刻”的程度?如果真的如此,为何这些作品只在他父亲的杂志上发表?

其次,我们必须审视该杂志的出版宗旨。它声称致力于推动金融业的改革与发展,旨在成为业界发展的观察窗口和国际动态的了解渠道。然而,一个以专业性自居的期刊,却在其栏目中刊登小学生的散文,这是否与其宣称的目标相悖?

众所周知,核心期刊在我国学术评价体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这些期刊上发表文章,通常意味着作者在其领域内进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因此,专业期刊应当更多地发表具有学术性和实用性的文章,为真正的研究者提供更多的机会。

学术期刊应当展现的是严谨和专业,而不是个人的偏好或是对亲情的溺爱。利用重要的学术平台来推广个人的亲属,无疑是对学术精神的亵渎。

更深层次的问题是,这种行为反映出了一种以权谋私的态度。学术界应当是一个公正无私的领域,这关系到公众对学术的信任,以及国家教育的公平性和未来。类似这种“父子专栏”的做法,不仅破坏了学术资源的公平分配,也败坏了学术规范和风气。

在核心期刊上大量刊登基于关系而非才能的作品,不仅侵占了有价值的学术成果的空间,而且也损害了学术的公正性。即使某些期刊设有副刊,发表的标准也应当是基于才能而非关系。

当学术被权力的阴影所笼罩,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从对学术资源的无知,到对权力的追逐,再到那些因滥用职权而受到法律制裁的案例,这些事件都警示我们,学术界需要强有力的监管,学者需要加强自律,公众监督的渠道也需要不断拓宽。

核心期刊的这些事件,虽然是丑闻,但也是一个信号,提醒我们必须保障学术的公平和规范。核心期刊绝不能成为个人利益的园地。否则,当勤奋学习的学生无法与那些依靠关系取得成功的人竞争时,这将是对整个学术界乃至社会的一大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