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为何会失灵?5分钟带你快速了解!
在我们的中学课堂上,经济学的基础知识就已经与我们不期而遇。记得那时,当政治课上涉及到现代市场经济下的资源分配机制时,老师总会提到:国家的干预犹如一只有形之手,而市场的自我调节则是一只隐形之手。这两只手共同协作,不仅优化了资源的分配,还推动了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然而,这并非铁律,市场有时也会出现失效的情况。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市场失灵”的现象。
市场失灵究竟是何物?
市场失灵,简而言之,就是市场在分配商品和服务时效率低下的状态。这个概念通常在两种情况下被提及:一是当市场的无效率达到极端程度;二是当非市场机构在创造财富和效率上优于个人选择时。市场失灵也常用来形容市场力量未能满足公共利益的场景。这里,我们主要关注经济学主流的观点。
如果要用最简单的话来描述市场失灵,那就是:任何价格机制无法解决的问题,基本上都可以归类为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的实例剖析
经济学的核心研究对象是在资源稀缺的背景下如何进行资源配置。在大多数情况下,最简单且有效的方法莫过于价格机制,即市场经济。但问题是,有些问题是价格机制无法解决的,这时市场就出现了失灵。
市场的部分垄断(如寡头垄断)和完全垄断可能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要纠正这种情况,就需要政府的介入。政府通过对市场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的干预,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率。这种干预属于政府的产业结构政策范畴。
举个例子,一个小镇是否需要两个自来水厂和两个电力公司?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因为如果有两个,就需要建立两套供水和供电设施,这是不经济的。因此,通常只会有一个供电公司和一个自来水厂,这就形成了垄断。这种垄断是市场造成的,也是市场失灵的表现。在这种情况下,政府需要介入。
污染问题是市场失灵的另一个典型例子。厂商通常不会为自己的排放买单,因此他们可能会增加排放量。从厂商的角度来看,增加排放当然是最优选择,但从社会的角度来看,这种无节制的排放显然是不利的。市场无法解决这个问题,因此市场失灵。在这种情况下,政府需要介入,进行必要的管理和处罚。
市场失灵的两个主要原因是:
一、成本或利润的价格传递不准确,影响了个体在经济市场中的决策机制。
二、次优的市场结构,即垄断市场的形成。
市场失灵的存在在某些经济体中引发了关于市场力量是否应该引导运作的争论。这也引发了关于用什么来取代市场的争议。对市场失灵最常见的反应是由政府部门生产部分产品和服务。然而,政府的干预也可能导致非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与政府调控的关系
回顾2003年非典期间的广州,市场上曾出现板蓝根价格从几毛钱一袋暴涨到50元以上,其他抗病毒药品的价格也随之大幅上涨,远远偏离了正常的市场价格。而到了四月下旬的北京,由于吸取了广州市场的教训,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尽管北京市场的药品零售价格没有出现大幅上涨,但药品流通的中间环节却与以往大不相同,变得异常活跃。一些原本在批发价50%以下就能售出的药品,突然之间要按照批发价的90%甚至更高的价格卖给零售商(药店和医院),如果直接卖给相关团体单位,药品的价格就更加无法预测了,中草药的价格更是高得离谱,让一些药商暂时欢喜。
经济学理论指出,在一个充分竞争且完备的市场上,由于价格和竞争等市场机制的作用,厂商和消费者在追求各自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自愿达成了双方都能接受的合约。商品的价格达到均衡,市场出清,在“看不见的手”的调节下,稀缺资源得到了合理的配置,自动达到了“帕累托最优”,社会福利达到了最大化。
然而,市场调节和价格机制的有效运作需要一个完备且充分竞争的市场作为前提条件。但在现实世界中,这样的市场并不存在,充分竞争的条件并不具备,因此现实中的市场并非万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