扣非净利润的含义和解读是什么?
探究调整后净利润的真相
一支夺冠的球队突然宣布解散。
在2021年2月,刚刚获得中超联赛冠军的某足球俱乐部突然被通知停止所有活动,静待新的接盘者。
背后的原因很直接:资金链断裂。
尽管冠军是无上的荣耀,但足球运营的高昂成本让人望而却步,最终只能选择放弃。
然而,如果你此时审视该俱乐部的母公司的财务报告,会发现一些迹象表明这家公司并不像表面上的资金紧张。2017年至2019年间,该公司的利润表现出色,年均净利润近百亿。
这背后是什么原因呢?一方面声称资金紧张,另一方面却显示出丰厚的利润。
事实上,公司并没有虚假陈述,它确实面临资金困境。
在足球项目被削减几天后,为了保持公司的运转,公司的掌门人开始出售自己的股份。
显然,这些看似庞大的利润数字背后隐藏着水分。
如果我们仅仅关注净利润,很容易被其表面的光鲜亮丽所迷惑,误以为公司运营良好。
如果在这种误导下重仓投资,可能会遭受重大损失。
那么,我们如何辨别公司净利润的真实性呢?
今天,我将教大家一个方法:除了关注净利润外,还应该检查调整后的净利润。
通过比较这两个指标,我们可以避免投资陷阱。
那么,什么是调整后的净利润呢?
调整后的净利润,即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
它是净利润减去非经常性损益的结果。
非经常性损益指的是那些与公司日常运营无直接关联的利润或损失,或者尽管与日常运营有关,但属于偶发事件,缺乏持续性。
听起来有些复杂,对吧?但实际上,总结起来非常简单:要么与日常业务无关,要么是偶然发生的。
在实际运营中,公司通常都会有一些非经常性损益,因为经营过程中难免会有一些意外的收入或损失。
但如果一家公司的非经常性损益异常巨大或频繁出现,就应该引起我们的警觉,深入探究背后的原因。
通常,非经常性损益较大的公司有三种常见情况。
首先是出售房产。
众所周知,房产价格昂贵,在股市中有一种说法:没有什么亏损是卖掉一套房子不能解决的。如果不够,那就再卖一套。
但实际情况如何呢?这种说法可能过于保守。
曾经风光无限的某汽车公司,以其某款轿车闻名。
然而,近年来,该公司的车辆销售状况不佳,连年亏损。2019年,为了扭转亏损局面,公司一次性出售了401套房产,获利超过8亿元,使得年底的净利润达到8500万,成功扭亏为盈。
然而,尽管净利润实现了正数,调整后的净利润却亏损了7.3亿。
两者之间的巨大差异是因为房产销售与公司的主营业务无关,因此这8亿多元的房产销售利润显然属于非经常性损益。
其次是出售子公司。
对于上市公司而言,拥有价值过亿的子公司并不罕见,因此出售子公司也会导致非经常性损益的大幅增加。
例如,某公司曾是另一家知名公司的子公司,由于特定国家的芯片禁令,该公司不得不在2020年11月17日以400亿美元的价格将其出售给了另一家公司。
显然,对于母公司来说,这笔交易虽然与其正常业务有关,但出售子公司显然是一次偶发事件,不可能每年都发生。
因此,这400多亿美元的收入显然是母公司的非经常性损益。
最后是出售股票。
许多上市公司也会投资股市,因为股票投资若操作得当,可以带来丰厚的回报。
一位公司老板曾深刻地表达了这一点:他经营服装业务三十多年,利润是逐渐积累起来的,但投资却完全不同,一次成功的投资就能赚到制造业三十年的利润。
2020年,该公司出售了近3亿股某银行的股份,套现100亿。
当年的非经常性损益超过40亿,这比公司主营业务——销售西装——的利润还要多。
这三种行为是非常常见的。现在,让我们做一个小结。
在实际商业活动中,公司存在非经常性损益是很常见的,但优秀的公司会专注于主营业务,非经常性损益不会过大,更不会持续过大。
因此,大多数优秀公司的净利润和调整后的净利润非常接近。
他们的净利润中含水量很少,例如某医药公司和某调味品公司。
这些公司每年数十亿的净利润中,非经常性损益只占了两三亿。
然而,如果净利润和调整后的净利润之间的差距很大,那么很可能是因为公司出售了资产,导致当年的净利润大幅提高。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警惕,必须了解公司具体采取了哪些措施,以及背后的原因。
通常情况下,偶尔一年出售资产还可以理解,但如果连续多年都在出售,那么公司很可能已经陷入困境。
这就像我们自己的家庭,除非迫不得已,否则谁也不愿意不停地出售房产和汽车。
现在,让我们再次审视开篇提到的那家公司。
2017年至2019年,该公司的净利润确实很高,平均每年达到百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