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润表如何反映经营成果?实际与应有状态有何差异?
在许多情况下,上市公司遭遇的资产减值损失,通常源自于之前年度未能转换为现金流的盈余。因此,在解读上市公司的利润表时,我们必须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利润中有多少部分最终能够转化为现金流?那些未能转化为现金流的盈余所构成的“资产”,是否将来会因资产减值而得到解决?利润表展示了企业经营成果的理论状态;而现金流量表则揭示了企业经营成果的实际状况。
遗憾的是,当前许多人将理论上的经营成果视为最关键的评估标准,这让人不禁质疑利润指标的实质性。
对于那些深谙财务知识的人来说,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之间的紧密联系是显而易见的。例如,如果某上市公司在其利润表中记录了过高的利润,那么在资产负债表中就必须通过增加资产来平衡这部分利润。这些被夸大的资产可能包括应收账款、存货、预付账款、在建工程、固定资产等。
利润与现金流的差异主要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中的非现金资产和负债变动上。如果利润没有转化为现金,那么它必然会影响到非现金资产和负债。例如,当利润表现良好而现金流较弱时,最常见的原因是应收账款和存货的增加,以及应付账款和预收账款的减少。相反,当利润不佳而现金流良好时,通常是因为应收账款和存货的减少,以及应付账款和预收账款的增加。
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之间的关系可以这样理解:利润表中的“营业收入”等于现金流量表中的“销售产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再减去资产负债表中的“一年以上应收账款的减少额”和“一年以内应收账款的增加额”。营业收入既包括现金也包括应收账款,其真实价值取决于销售产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与营业收入的比例,而未即时收到现金的部分则体现为应收账款。
资产负债表揭示了企业的财务基础是否稳固,以及债务水平的高低。利润表展现了企业的盈利能力,阐述了企业如何逐步从收入转化为利润。现金流量表则反映了企业的现金赚取能力,说明了现金的来源、使用以及其增减变化。
现金流量表与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的一个根本区别在于,它涉及的“判断和估计”的主观影响较少。企业价值的真正来源不是利润的累积,而是现金的积累,因为赚取现金才是企业生存的根本。长远来看,无法产生现金流的利润都是虚假的;而那些形成非现金类资产的利润同样是不真实的。
现金流量与利润来源的联系与区别在于,现金流量的来源不仅仅局限于盈利,例如银行贷款就不属于利润。而利润的来源则更为多样,包括出售商品的利润、采用公允价值核算的资产增值、债务重组中免除的债务以及政府补助等。其中,有些利润来源并不直接与现金流量相关联,这也说明了现金流量和利润的来源并不完全相同。
现金流量表与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的关系可以用“净现比”来衡量,这是一个反映企业“真实”盈利能力的关键指标。经营性现金流量净额是企业经营成果“落袋为安”的部分,也就是企业的“现金利润”,因此它反映了企业最“真实”的盈利能力。资金回笼效率高的企业,其经营性现金流量净额会更接近净利润,即净现比会更接近1。此外,考虑到增值税和预收账款等因素,净现比有时会大于1,这表明这类企业的盈利质量非常健康。
经营性现金流量净额是衡量企业盈利的重要补充指标,比净利润更为重要。例如,尽管京东连续亏损多年,但由于其经营性现金流量净额通常为正数,投资者依然保持信心。贵州茅台的经营性现金流量净额常年高于净利润,这是因为尚未实现销售收入的预收账款计入了经营性现金流入。而那些通过财务手段修饰利润的上市公司,由于其真实的盈利能力有限,在现金流量表中就无法掩饰。如果一家企业的经营性现金流量净额连续三年为负,这表明该企业根本没有“造血”能力,在选择股票时,应予以放弃。
现金是企业的生命线,现金流量表是评估企业健康状况的重要工具。投资者在评估一家公司时,应当重视其现金流量表,而不仅仅是利润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