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GDP究竟意味着什么?我是否也被“人均”了?
最近,我偶然翻阅了一个关于全球贫困水平的报告,其中提到了人均GDP的概念。虽然我对这个经济术语不甚了解,但我试图将其与家庭收入相比较,尽管我不确定这样的比较是否恰当。
从这份报告中,我意识到,我们家庭的经济状况似乎并不符合所谓的“人均”标准。我们家是四口之家,我已经退休,月收入为2378元,年收入则是28600元。我的女儿是一名小学教师,年薪大约六万元。我的丈夫曾是煤矿工人,煤矿倒闭后他转而自主创业。由于环保政策和随后的疫情影响,他的生意收入勉强与支出持平。至于我的儿子,他还在读书,目前还没有收入。
综合来看,我们一家一年的总收入约为88600元。如果按三人分配,人均收入不足三万元;若按四人计算,则人均收入不到两万三千元。这样的收入水平,显然无法支撑起我们所在城市的人均GDP。
我的妹妹一家三口,她和她的丈夫都在煤矿改制后的公司工作,年收入合计约九万元。他们的孩子还在上小学,也还没有收入。按照这样的收入分配,他们也未能达到人均GDP的标准。
至于我的父母,两位老人的退休金加起来是7300元,他们的收入水平同样低于人均GDP。我的公公退休金为6600元,而婆婆作为农村老人,每年的养老金不会超过400元。我们家的农村亲戚,无论是年轻的还是年老的,大多数人的经济状况都不容乐观。
这样一来,能够达到或超过淄博人均GDP的家庭,似乎都属于中产阶级以上。这说明即使是在经济条件最差的地区,也不乏富裕的家庭。
这份关于贫困的报告让我对收入有了新的认识。我不再追求高收入,只希望我们家庭的收入能够达到平均水平,这样就足够了。